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 “政治理论”复习要点
时间:2015-12-22
一、参考用书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二、复习要点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坚决纠正“左”倾错误,注重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在党内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述。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党章。
5.“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929年,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初步界定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978年,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江泽民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潮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次,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1)突出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97年,党的十三大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明确下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5.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向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它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19.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
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1)一个国家。(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们。
“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1)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中国近现代史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力量很软弱。(5)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6)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一个任务是前提,第二个任务是目的。
3.资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主要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于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1884年,爆发中法战争,188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去台湾及所属岛屿、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于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把中国完全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近代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主要有:鸦片战争中的广东水师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提督史荣椿、乐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生等。
5.洋务运动。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最大的兵工厂)、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兴办的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6.辛亥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4)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7.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8.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9.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
(1)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
(3)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10.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这次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11.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人民军队向日寇实行广泛的进攻,中国人民军队对日军的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
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们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简答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